节问题,以及如何预备应对之策。
晟璘努力跟上先生的思路,时而蹙眉深思,时而豁然开朗。
校场之上,晟璘的变化更为直观。
原本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身形虽仍显单薄,但肌肉线条已隐约可见,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沉稳的力量感。
他依旧每日挥汗如雨,重复着枯燥的基础训练,但眼神中的忍耐已逐渐被一种专注的坚韧所取代。
更难得的是,他开始懂得“用脑子”练武。
一次对练中,赵老校尉故意卖了个破绽,晟璘并未像以往那样急于进攻,反而虚晃一招,谨慎地观察,直到确认并非陷阱,才抓住时机,一击得手。
虽然力道和速度仍有不足,但这份临敌的冷静和判断,让一旁观战的萧彻微微挑起了眉梢。
训练间隙,他会主动向赵校尉请教发力技巧,甚至私下里拉着严锋,比划着琢磨如何将基础招式衔接得更流畅。
那份主动钻研的劲头,与他初来时被动接受的模样,已然判若两人。
晚膳时分,萧彻与楚玉衡偶尔会在饭桌上谈及一些不甚紧要的军政事务,或是地方民情的轶闻。
晟璘安静地听着,不再像最初那样完全插不上话,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疑问,虽不敢妄下论断,但那思考的痕迹已然明晰。
他甚至开始留意到楚先生偏爱清淡,萧世子用膳速度总是很快,会在内侍布菜时,小声提醒一句“先生不喜姜丝”。
这份细心与观察力,源于苦难磨砺出的敏感,也在平和的环境中沉淀为一种体贴。
这一日,课程与训练结束后,晟璘没有立刻喊累,而是先向楚玉衡和萧彻认真行礼告退,然后才走向等候他的严锋。
暮光中,少年的背影依旧清瘦,却仿佛被注入了一根无形的脊梁,挺得笔直。
看着他离去的身影,萧彻难得主动开口,对身边的楚玉衡道:“这块璞玉,打磨得渐有光泽了。”
楚玉衡唇角微扬,目光温和:“根基已稳,心性初定。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一代明主。”
风吹过庭院,带来草木生长的气息。那颗被小心翼翼移植到朔州土壤中的幼苗,正在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卓越的“园丁”呵护与锤炼下,悄然舒展枝叶,积蓄着迎接未来风雨的力量。
他的成长,无声却坚定,是这纷乱时局中,一抹令人心安的希望之光。
第126章 民心所向
连日教导,文韬武略灌溉于心,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少年心田。
这一日,萧彻与楚玉衡决定带晟璘走出王府高墙,亲身去体会何为“民心”,这也是检验他们教导成果的第一次实践。
目的地是朔州城郊一处刚安置不久的新垦村落。
这里聚集的多是从战乱之地逃难而来的流民,在朔州新政下得以垦荒定居,生活初定,但依旧清苦。
马车在村口停下,萧彻率先下车,依旧是那副冷峻威严的模样,但刻意收敛了沙场戾气。
楚玉衡随后,一身素雅青衫,风姿清逸。
最后下来的是晟璘,他穿着普通的细棉布袍,虽难掩贵气,却已尽力贴近寻常富家子弟的打扮。
里正早已得了消息,带着几位村老惶恐地迎了上来,便要跪拜。
“老丈不必多礼。”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竟是晟璘抢先一步,虚扶了一下里正的手臂。
他学着楚玉衡平日温和的语气,说道,“我等途经此地,见田亩新垦,生机勃勃,特来看看,叨扰各位了。”
他言语得体,态度谦和,没有丝毫皇室子弟的骄矜,让原本紧张的村民稍稍放松了些。
楚玉衡与萧彻交换了一个眼神,均在彼此眼中看到了赞许。他们没有开口,只是稍稍落后半步,将主导的场合交给了晟璘。
晟璘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一丝紧张,开始在里正的引导下,走入村落。
他不再是躲在侍卫身后的惶恐少年,而是主动走向田埂,观看农人耕作,甚至停下脚步,询问今年的秧苗长势,雨水是否充足。
遇到在村口嬉戏的孩童,他会蹲下身,从袖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用干净桑皮纸包着的几块饴糖,温和地分给他们,并轻声问他们是否识字,可曾想过上学堂。
孩子们起初怯生生,见他笑容真诚,才渐渐围拢过来。
行至一户看起来尤为贫困的人家,见一位老妪正在修补漏雨的茅屋,晟璘驻足,眉头微蹙。
他仔细询问了老妪家中的情况,得知其子参军,家中只剩她与年幼的孙儿,生活艰难。
晟璘沉默片刻,回头看向萧彻,眼中带着询问。
萧彻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晟璘这才对里正吩咐道:“此类为国出征者家眷,朔州律法应有抚恤与优待,务必落实。此户屋舍,还请里正安排人手协助修缮,所需费用……”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随即坚定道,“从我……份例中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