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11章(2 / 2)

届时这些想要复国、想要恢复家族地位的旧贵族必然会再度兴风作浪,尤其是在改革触及各阶层的利益时,甚至极有可能勾结匈奴作乱。

刘季必须尽快掌权并清除六国旧贵族,来减少推行改革的阻力。

只有完成改革,这次朝代更迭才能算是平稳落地。

如果能将内战消弭于无形,或许汉朝从一开始就不必对匈奴呈守势。

【刘彻:后世也是秦历纪年?】

刘彻很是不满。

因为以年号纪年,就是起于他。

秦念分明是在针对他!

所以他反问秦念时期又是以何纪年,难道她也放弃帝王纪年或年号纪年?

霍去病无奈。

方才他见陛下欲言,就立即出言劝阻,不想陛下竟是装作没听见,径直出言。

纪年之事本无需起争端,陛下若是不愿,大可不采用。

后世秦皇也只是要求承秦社稷的高祖使用秦历,并非要求各朝。

【秦念:当然,亦是以大秦一统为元年。因为秦历纪年的优点,那就是有利于华夏儿女了解历史。】

【秦念:朕说你处于秦历103年,秦历25年的刘邦就知道你与他间隔78年,而不是看着你的“元狩四年”两眼一抹黑。】

【刘彻:哼!】

刘彻愠怒。

但即便是怒,他也不得不承认秦历纪年的便利。

此刻他甚至在想是否推行汉历,就以高祖元年作为汉历元年。

【刘邦:秦皇大才。朕虽非继承大秦社稷,但汉承秦制,朕亦欲采用秦历元年。】

刘邦坦然道。

他也想过是否启用汉历元年。

但思前想后,刘邦发觉若是以汉历元年为,大汉亡国之时,下一朝或许就会再以本朝建国为元年。

秦历元年却不同,这是华夏初次一统,亦是第一次出现“皇帝”之说。

以此为元年,名正言顺,不会有任何争议。

倘若这是第一个话题,刘邦必然不会作此言。

可这是第九个话题,受到秦念的影响,刘邦眼中也不再只有汉朝。

当为华夏计。

以汉高祖的身份定下秦历元年,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功绩?

况且定下此事,还对另外两个自己有利。

【刘秀:遵高祖之意,本朝亦将改用秦历纪年。】

【李世民:秦历纪年既然有利于民,本朝亦当采用。】

【赵匡胤:承秦之政法,宋朝亦不例外。】

【朱元璋:秦皇助朕良多,大明亦用秦历。】

【朱棣:谨遵父皇旨意。】

【武曌:朕时日无多,待太平即位,再行修史之事。】

武曌不愿现在弃用年号。

虽然秦历便利,但她取的年号更好听。

当初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常与雉奴商议年号。

如今她已然年老,定秦历的功绩,不如留给太平。

【秦念:刘彻,就剩你没表态了。】

秦念原本只是想让刘季改年号,没想到刘邦这么上道,还引得其他皇帝跟上。

那唯一不吱声的刘彻就得被她点名。

刚才是刘彻先给她垫话,让她顺势说出了秦历纪年的优点。

秦念当然也得给刘彻垫话。

这就叫默契。

【刘彻:……朕亦遵高祖之意。】

刘彻难得地生出悔意。

他刚才怎么就装作没听见去病的劝谏?

若是自己不问秦念,她就不会说秦历元年于华夏有利,高祖皇帝就不会定下以秦历纪年!

………

嬴政心中郁气稍散。

以大秦一统作为秦历元年,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只要华夏永存,则皆以秦历纪年。

这何尝不是大秦的“永生”?

秦念让后世以秦历纪年,足见她并非不在意秦之社稷。

只是她更重视华夏。

【秦念:祖龙,为了配合秦历纪年,你得把岁首改为正月一日才行。】

【嬴政:……可。】

嬴政早已不信五德终始之说。

大秦二世而亡,如此“天命”有何可信?

只是他不愿让秦念太快得逞,故而略作迟疑之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