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面白如纸。
方才被讥讽自毁城墙时,他甚至还在内心反驳,认为毁掉太原算不上过错。
相比武将占据太原威胁中央,不能据守坚城抵御辽国的弊端可以接受。
大宋强于辽国,又何需太原之固?
他完全没想到毁城的后果竟会如此惨重!
更令赵光义绝望的,是秦念说出毁城后果之前,汉武帝刘彻就指责他是“古所未见的蠢物”。
就连兄长也是在教导赵德昭不能毁太原。
赵德昭被立为太子,赵光义表面上感激于二哥留他性命并想保他富贵,可他心底又怎么会真的无怨?
若无天幕,他就是下一任宋帝,宋太宗。
可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汴京沦陷,他的后代为异族所掳,受尽羞辱!
【秦念:你以为赵宋皇帝的声誉排名怎么能低到这种地步?】
秦念不确定声誉榜的具体排名。
但能确定至少有三人的排名非常低。
【赵匡胤:竟是如此……是朕的过错,是朕不该因为偏爱,而看不到光义如此不通军事。】
赵匡胤声音颤抖。
那垫底的赵佶、赵桓,都在印证秦念所言。
皇帝、太上皇,刚好是两个皇帝。
被异族掳走受尽羞辱——
也唯有这等屈辱,才会让这两人声誉排名低于二世亡国的胡亥杨广!
………
嬴政看着与赵佶赵桓毗邻的胡亥,面色阴沉。
赵匡胤因偏爱选了赵光义这个蠢物继承皇位,难道未来的自己也是偏爱胡亥,选了这么个亡国之君当太子?
考虑到需要在胡亥入群时确定继承人,嬴政必须尽快决定皇储。
因李世民、刘邦原定的储君都不是最优秀的继承人,嬴政将除胡亥以外的诸公子皆列入考校名单。
但在话题轮到自身之前,嬴政不会册立太子。
——他不知道秦念是哪个子嗣的后代。
【秦念:岂止是“不通军事”?赵光义蠢得出奇的行为可远不止如此。强攻太原之后,居然不休整军队也不论功行赏,突发奇想直攻幽州。】
【赵匡胤:就没有将领劝阻于他?】
赵匡胤知道这么做会有多高的风险。
而秦念这般口吻,更是预示着一场惨败。
【秦念:呵,几乎都不赞成,但赵光义还是坚持伐辽。】
秦念没有把唯一赞成的殿前都虞候崔翰说出来。
在赵光义手下变得有失水准的宋将,她都愿意怜悯一二。
还是那句话,《宋史》的隐史改史实在太过严重。
宋将在赵匡胤时期和赵光义时期的表现有着巨大差异,秦念认为是赵光义这个变量导致宋军战斗力骤降。
【朱棣:应是得位不正,故而想要以战功证明己身,可惜无能。】
此前父皇已在天幕之上声明已册立他为太子,朱棣得位已经从不正变得不能再正。
如今看赵光义之举,朱棣已不必避讳。
【秦念:你倒是深有感触。】
【朱棣:……】
秦念说造反登基不倡忠君,老四也是被提及的皇帝之一。
那时朱元璋就明白老四是夺侄之位。
此时见老四有此感触,朱元璋冷眼瞥向太子朱棣。
朱棣:“……”
表面认错,朱棣内心却是志得意满——
若非未来的自己篡位登基,又“以战功证明己身”,致使声誉位居前九之列,又哪里会有今日的储君地位?
【秦念:攻城不利,而辽军援兵已至。高梁河之战,赵光义居然抛弃大军,一夜南逃两百里,留下“高梁河车神”的“美名”。宋军群龙无首,全军溃逃。】
秦念倾向于相信正史的记载,尤其是华夏的正史。
但《宋史》对于高梁河之战只有“败绩”两个字,除此以外什么都没写。
那就别怪她只信辽史。
“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休哥被三创。明旦,宋主遁去,休哥以创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
网上有人为了洗白赵光义,声称他是战至全军覆没才不得不逃,还有声称军队哗变才致使赵光义不得不撤。
但宋朝隐去赵光义遁逃的记载,那秦念就只能信《辽史》。
加上《宋史》中赵德昭传的“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
综上所述:赵光义就是丢下赵德昭所在的征幽大军跑了。
【刘彻:高梁河车神……哈哈哈。】
刘彻笑出了声。
并默默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
没必要,真没必要。
【秦念:由于《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