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易储之心,怎能如此优柔寡断?
这是皇权之争!
刘彻简直不能理解后世皇帝的想法。
李世民对着儿子哭,已经很让人费解。
这赵匡胤更是离奇!
【刘彻:赵匡胤,你是这么想的?】
【赵匡胤:……朕现在不知将来之事。】
赵匡胤庆幸这话没有被视作谎言。
他确实不知未来之事,但他心知倘若决定易储,他必然会为光义留下退路。
【秦念:老赵,赵光义只是对着你磕头谏言,你就当场放弃迁都,也就是放弃易储。】
赵匡胤从洛阳回到开封后,就下诏增加赵光义和赵德芳的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没错,就给赵德昭加了个虚职待遇,甚至没给封王。
不封王,不给实权,在秦念看来就是赵匡胤在易储上稍微试探了一下。
赵光义一磕头,赵匡胤当场滑跪。
【刘彻:他死得不冤。】
【秦念:是啊,他把易储当作儿戏。但对于赵光义来说,那就是严重威胁到个人乃至全家的安危。】
【秦念:于是等到老赵将军队派去攻打北汉,赵光义瞅准机会就把他干掉了,并在军队班师回朝之前坐稳皇位。】
赵匡胤是被杀还是猝死,其实秦念也一直拿不准。
烛影斧声最早出自宋代僧人的《续湘山野录》,显然不可信。
但赵光义各种骚操作加剧了他篡位的嫌疑,所以秦念更相信是弑兄。
赵匡胤死在军队攻汉之际也极其可疑。
如果这些武将不在边关,赵匡胤死之前又没有明确立赵光义为皇太弟,这些将领就有可能联合起来拥立赵德昭。
赵光义崇文,又在文臣中根基深厚,显然不符合这群武将的利益。
赵匡胤死在大军在外征伐之时,简直就是赵光义登基的最佳时机。
何况赵匡胤的身体素质可算不上差。
《宋史》记载:
开宝八年九月,赵匡胤在近郊打猎,被马摔下来一点事都没有,还拔刀将马刺死。
开宝九年九月初一,亲临绫锦院;二十七日,亲临城南池亭;十月初六,他还亲临西教场。
就这个身体素质,怎么能在九年十月二十日在宋军征伐北汉时精准猝死?
第78章
【赵匡胤:……】
秦念这么一说, 赵匡胤竟然也觉得未来的自己“死得不冤”。
在未来的自己看来,易储或许只是一个念头。
用“迁都”试探,光义哭着不愿迁都, 他就明白三弟想要继承皇位,就放弃易储这个念头。
仅此而已。
却忘了对于光义而言,易储之事关乎自身乃至全家的生死存亡。
【刘彻:北汉?】
【秦念:异族政权,跟你们汉朝没关系,纯属攀附。】
秦念一看就知道刘彻为什么会搭话。
可惜北汉是由沙陀人刘崇建立,沙陀族属于突厥系民族。
【刘彻:……】
刘彻不高兴。
可惜了。
他方才还起了帮助这“北汉”对抗宋朝的念头。
【赵匡胤:朕征北汉是否功成?】
赵匡胤连忙问道。
既可以转移话题,亦可以助他平定北汉。
若是功成,明年征北汉时,将士必受鼓舞。
若是失败, 也能从秦念处得知失败的缘由, 从而转败为胜。
【秦念:你不是被赵光义杀了吗?虽然征北汉之战连胜, 但宋军不得不撤兵。】
【赵匡胤:……】
这是赵匡胤没想到、且最不想看到的答案。
光义为了夺权,竟是如此不顾国家社稷。
【朱元璋:太平兴国四年二月,赵光义御驾亲征;五月,北汉灭亡, 中原一统。】
朱元璋出言, 是对赵匡胤的北伐之心感同身受。
【赵匡胤:彩!】
【秦念:你脑子没病吧?统一中原本应是你的功绩, 是你曾三征北汉极大削弱其国力。赵光义要是不杀你,或许早在开宝九年北汉就该亡了。】
【赵匡胤:……】
赵匡胤不敢跟秦念吵架,但笑容却是完全压不住。
北汉可平!
【秦念:你知道赵光义亡北汉之后干的第一件蠢到极致的事情是什么吗?】
【赵匡胤:……】
赵匡胤有不祥的预感。
【秦念:这个蠢货居然把太原城给毁了,理由是觉得太原城垒高深,容易“致奸臣贼子违天抗命”。】
【秦念:字面意义上的自毁城墙, 遇上这种鼠目寸光的蠢货, 是华夏之大不幸!】
秦念当然知道赵炅为什么要毁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