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想不明白,索性先不想了,许莺干脆关掉电脑,站起身走出了书房,午饭时间了快要到了,她不如先去做饭。
切菜做饭是个放空脑袋、沉淀思绪的好办法。
等许莺做完吃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而她心中对于《穿越明朝考科举》的走向,也有了较为笃定的想法。
她最终还是决定遵从初始设定,将男主调任地方再历练历练。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接着刚才的剧情继续下笔,在她的笔下,皇帝一纸调令将男主掉到了贫困的北方。
不过男主毕竟在湖州府立下大功,这次调任北方,他不再是个小小的知县,而是一跃成为正五品的知州,负责管理一州事务。
短短两年时间,曹弘静就从正七品的知县成为正五品的知州。
这个升迁速度未免太快!
朝中有人心生忌惮,只是皇帝心意已决,朝臣当初拦着不让曹弘静回京,如果在他升谪方面再做手脚,恐怕会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众人只好捏着鼻子认下了他这个知州。
知县任期是四年,曹弘静不过两年就升了知州,尽管是被调去了贫寒之地,他也没什么不愿,毕竟手里的权力变大了,他能够作为的方面也就更多了。
再者,这次的升迁也说明皇帝对他还是看重的。
既然朝中有人为难他,不想让他进京,那他就在地方踏踏实实干事,让朝中这帮倚老卖老的臣子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农村包围城市。
曹弘静在湖州府百姓的不舍目光中,再度出发奔赴任地,临走之前,他还不忘将自己这两年的治理心得整理成册,留给当地官员备用。
当然,他还另外给皇帝上呈了一份,做了好事就要留名啊,这是他一贯的处事风格。
时间一晃而逝,寒风中传来冬天的消息。
《穿越明朝考科举》还在连载中。
书中男主在北方同样没闲着,地方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富强起来,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名扬全国,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
第三年的时候,赶上当地知府去世,皇帝一封圣旨,曹弘静顺理成章接收了当地知府一职。
在北方任职的第四年,曹弘静终于得以调任回京,成了礼部侍郎。
又是越级升迁。
知府是正四品,而礼部侍郎是从二品,从正四品升至从二品,曹弘静只用了两年,他这个升迁速度简直是闻所未闻。
只是这一次,朝臣也拿皇帝和曹弘静没什么办法。
曹弘静在地方上干得实在太出色了,无论将他下放到什么穷乡僻壤,他总是能想出一堆花招来改善当地民生。
真是奇了怪了!
如今,即使反对派再不愿,也不能违逆朝中大部分臣子的意见。
没错,如今朝中不少大臣都倒戈了,面对曹弘静实打实的功绩,他们打心眼里感到佩服和欣赏。
尤其是户部。
户部管钱财,前些年国库空虚,他们户部只能跟着抠抠搜搜,因此招致来了不少其他五部的骂名。
可是自从曹弘静外放,他的地方治理办法得到推广,各地的粮食税收都有了不同比例的增长,连带着国库都丰盈了不少,单凭这一点,他们户部就是铁血的曹弘静支持派。
支持归支持。
朝中还是有不少人不想让曹弘静回京的。
这些人倒不是全然心怀恶意,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抱着私心,希望曹弘静能赴任他们老家,好好帮他们提升一下家乡民生,帮助家乡百姓脱贫致富的。
不管好意还是恶意,这些人的算盘随着皇帝的圣旨算是彻底落空了。
曹弘静顺利回京了。
然而他回来不足月余,就在早朝之时受到了都察院的弹劾,都察院言官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地方官吏,弹劾范围无所不包。
只是这次对曹弘静的指控,却让他颇有些啼笑皆非。
都察院竟然弹劾他成亲多年,无有子嗣,这是对父母的不孝不敬。
曹弘静外放六年,做出功绩无数,言官们也是实在找不到可以弹劾的地方,这才病急乱投医,揪住他家里那点私房事不放了。
谁都没料到,这出看似荒唐的弹劾,竟然无意中又帮曹弘静在京中扬了一次名。
曹弘静本来就够出名的了。
以往他是因为清官的名声出名,这次却是戳中了万千女子的心。
因为这次弹劾,京中百姓知晓了他家中只有一个妻子,且妻子多年不孕,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曹大人能坚持不休妻不纳妾,这在古代女子看来简直是丈夫中的楷模。
一时间,京中仰慕曹大人者无数。
男主被调回京城,成为礼部侍郎,最激动地莫过于追更的读者了,许莺将这章刚放出来,《穿越明朝考科举》的评论区就陷入了狂欢。
许莺发文不过三个小时,点进评论区一看,读者留言居然已经破千条了,不得不说,大家真的好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