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5o4节(2 / 2)

起了林泰来说过那些话,也就算了。

林泰来针锋相对的答道:“这样一篇摹仿剽窃的奏疏,本来毫无价值可言,却被庙堂内外一本正经的议论,岂不可笑?”

雒于仁回应说:“天下人说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不得不说,清流势力的斗争技巧确实提高了,就是不直接点名!不给借力使力的机会!

林泰来分开人群,大步走到雒于仁面前,呵斥道:“一派胡言,你有实证么?御史有风闻言事之权,但你又不是御史!”

又到次日,二十多名官员汇聚在东朝房,有的衙门来的是尚书,有的衙门来的是侍郎,有的人干脆就直接缺席。

翰林院代表林泰来老神在在,站在窗户边的通风透气好位置。

申时行又答道:“若将他治罪,正是成全了他。”

只有首辅申时行暗暗叹口气,这是不是说明皇帝更懒了?连文华殿都懒得过来了?

毓德宫距离正宫乾清宫不远,就在养心殿旁边。

所以万历皇帝这次召见阁臣去毓德宫,确实是挺稀奇的事情。

虽然息事宁人冷处理这個办法,肯定是最好的应对之道,但皇帝正在气头上,不愿意也没办法。

但大明时期的养心殿并不是皇帝起居寝宫,只是一座功能性建筑。

雒于仁脸色似乎有种不正常的亢奋,慷慨激昂的答道:

真不像电视上你大清的臣子,进乾清门跟去邻居家串门一样。

随后万历皇帝派太监给各衙门传旨,次日在午门外东朝房廷鞫雒于仁。

翰林院代表林泰来无聊的打了个哈欠,对于经过互联网大潮洗礼的人来说,这个回答实在太老套了。

杨天官又走形式的问道:“可有人指使伱?”

雒于仁声音洪亮的说:“是圣人教诲指使我!”

奏疏中关于酒色财气方面的说教,很多地方与《金瓶梅》四篇词文义相似!”

林泰来答道:“我怕有人会牵扯我,所以想去现场盯着。”

内阁干的就是这活,安抚和灭火。申时行上前奏答:“雒于仁卖直沽名,陛下不必上他的当。”

沉吟了片刻后,陈学士答道:“我确实不想去,但你有资格代表翰林院去么?”

听到这个问题,不少明白内情的人不约而同的看向窗户边的翰林院代表。

其他三位阁老齐齐诧异的扫了眼王家屏,你王四这话,与之前内阁商定的口径并不一样啊。

如果宣传到位,包装出色,第二位小海瑞就出现了。

“像雒于仁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只会引起皇上的反感,反而会影响公务。”

雒于仁又斩钉截铁的答道:“有!”

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让东朝房里众官员吃了一惊。

只见都给事中王三余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对雒于仁说:

“你这奏疏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劝谏皇上,唯一涉及朝臣之处就是‘勒索大臣’这几个字,请问作何解?”

申首辅正想给万历皇帝上一课,如何正确应对此类舆情。

林泰来在翰林院听说了这个旨意的时候,也是很震惊,万历皇帝到底在想什么?

就算是想直接捶雒于仁,几个锦衣卫官校就能办了,为什么要搞“公审”?

难道皇帝被人蒙蔽了,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真正羞辱雒于仁?

还是说,皇帝想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大臣们的真实态度?

这话太有道理了,陈学士无言以对。

道理也很简单,这么重要的奏疏,怎么可能犯摹仿剽窃这样的低级错误?

此奏疏狂悖无礼,应予逐条驳斥!雒于仁无君无父,应予从重惩处!”

作为司礼监掌印,张诚当然都明白大明政治游戏是怎么玩的。

林九元你是在说笑吗?这里可是正经场合,《金瓶梅》怎么就蹦出来了?

当事人雒于仁一时间反应不过来,脑子也陷入了短暂宕机。

林泰来成功的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提高了嗓门答话说:“你这篇奏疏摹仿的就是你们同道赵南星的大作,《金瓶梅》!”

雒于仁直接驳斥道:“此乃莫须有乎?奏疏乃我亲自所书,何来摹仿剽窃?”

司礼监诸秉笔已经在了,阁老便上前对皇帝行礼。

你们起码还有几十个人,又没有就此灭绝!

这时候,四辅王家屏忽然顺着万历皇帝的语气说:“可令六部、都察院、翰林的堂上官、掌科、掌道廷鞫雒于仁,问其是何居心,并给予处置。”

众人:“……”

恳请陛下平心静气,将奏疏留中不发。臣等另寻机会,再将雒于仁从朝堂劝退就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