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96节(1 / 2)

长洲县东边就是湖多,难道你林泰来只喜欢看湖吃螃蟹和莲藕?”

林泰来理屈词穷,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既然你张幼于帮不上忙,还留在这里做甚?

张幼于放声大笑,感觉终于对林泰来占了上风,连忙又扯住林泰来:

“别急着走,今天你不白来!我大哥那边有演剧可观赏!”

三张老大张凤翼乃是当今戏曲名家,改良了昆腔的大佬。

此人一生痴迷于戏曲,很有名的《红拂记》就是他十九岁时的作品。

张幼于又介绍说:“今天演的是琵琶记!”

《琵琶记》也是个非常著名的曲目,男女主分别叫蔡伯喈和赵五娘。

对于文化人的事情,志在文坛的林教授还是有点兴趣的,便问道:“谁来演?”

张幼于自豪的介绍说:“家兄亲自上台,演蔡伯喈!”

林泰来撇撇嘴,谁看戏还关心男主角是谁啊?

又问道:“其实我更想知道,谁来演赵五娘。”

张幼于答道:“演赵五娘的人,乃是家兄的次子!”

林泰来:“……”

你们老张家都这么会玩的吗?

父亲在台上演男主,儿子在台上演女主,这个艺术是不是有点太先锋了?

张幼于边走边说:“有很多人来观看,说不定就有你们吴县的士子,岂不就能当场找到帮你作保的人了?”

真的会有人来看?抱着猎奇心态,林教授居然跟着张幼于,转到了张家另一个院落。

这次张幼于没有胡吹,院中真的是人头攒动,连院门都挤满了人,不少人居然是慕名而来!

戏曲大佬灵墟先生张凤翼和儿子亲自登台演剧,那可是苏州城的文娱名场面,必须观者如堵。

幸亏在张幼于这主人的带领下,林教授能在前排占据了一席之地。

前排附近都是有点身份的士人,没准真有吴县的秀才。

林教授左顾右盼,打量着周围的士人,想着能否寻找到一个“保人”。

身边有个人三十多岁,眉目清秀,头戴标志性的四方平定巾,非常像是个在校生员。

林教授就果断试探着搭话道:“看阁下似有几分眼熟,不知阁下尊姓大名?可否入学?”

林泰来能坐在这里,说明肯定与张家关系还可以。

所以那人就如实答道:“在下临川汤显祖,自南京来。

为的是拜访南曲名家灵墟先生,目前暂时寄居求志园。”

林泰来:“……”

真是白问了,这位肯定做不了自己的保人。

未来的戏剧大家,跑到苏州来拜访另一位戏曲大佬,似乎也很合理。

然后林教授又想起了求志园里的牡丹亭,还真不是巧合啊。

历史上汤显祖真的拜访过张凤翼,传言很羡慕求志园,等他辞官回老家后模仿着修了一个,然后就写了临川四梦。

(本章完)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姑苏双绝

台上曲终,台下人散,林教授却从睡梦中蓦然惊醒。

张家椅子实在太舒服了,林教授睡得挺香,醒来后还恍惚了片刻。

张凤翼父子都去换装和稍加休憩了,而旁边另外几个人正在聊天,交流着经验心得。

听到新认识的汤显祖正对张幼于说:“灵墟老先生果然技艺精湛,这唱腔的确十分精妙啊。”

张幼于介绍说:“家兄平时除了买卖书画之外,只有戏曲这个喜好了。

从早到晚,只要不是接见宾客,口中啊啊呜呜的吟唱不停!”

汤显祖立刻惊为天人,深感敬佩的说:“难怪灵墟老先生技艺精湛,缘故就在这曲不离口!”

张幼于鼓掌大赞道:“好!这个词甚好!曲不离口这四字,当真是妙极!

我代替家兄,多谢海若赠了这四个字,真乃四字贵客也!”

其余几个人一起叫好,还有人说这四个字足以流传后世。

本来林教授对“曲不离口”这个词听着没什么感觉,在后世只是个很常见的成语。

但看到众人如此激赏,好像之前从未听过似的,林教授这才反应过来。

难道“曲不离口”的典故,在历史上就是从张凤翼来的?

此后又听到张幼于自豪的说:“家兄自少年时就痴迷戏剧!

他十九岁那年,只用了新婚后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本《红拂记》!”

汤显祖再次惊为天人,深感敬佩的说:“灵墟老先生实乃大才也!”

林教授听了半天插不上话,这时终于感到自己能说几句了。

“人生四大喜之一的新婚之月,新郎却只知埋头创作,你们不觉得很奇怪吗?

这到底是新郎不行,还是新娘不行?”

汤显祖:“……”

张幼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