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79节(4 / 5)

很器重。西太后死后,隆裕太后秉政,由于她过去对隆裕不免有些仗势欺人,因而在隆裕生前很不得意”。3宣统帝承继了大统,在宗法上,他是承继穆宗,兼祧德宗,所以瑜妃(献哲皇贵妃)认为,自己作为穆宗的遗孀,与孝定景皇后一样拥有“母权”。故而“多次召王大臣,进行争夺活动。王大臣借慈禧之遗旨进行解释,瑜妃不服,但她口锋锐利,时常进内,语带讥诮,不把隆裕放在眼里,隆裕忠厚无能,又处

————————

1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9页。

2载润:《隆裕与载沣之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6、77页。

3溥佳:《清宫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14页。

此时势,不忍施展六宫之权,忍辱不与其计短长。”1不过毕竟孝定景皇后是德宗的元娶嫡后,而瑜妃(献哲皇贵妃)只不过是穆宗的一位后宫,身份差异过大,所以在孝定景皇后在世时,瑜妃(献哲皇贵妃)一直被其压制着,以至于后来孝定景皇后崩逝的时候,据说瑜妃(献哲皇贵妃)曾经对着孝定景皇后的尸身说:“你也有了今日!”2

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作为拥有宫廷决定权的大长辈,孝定景皇后的态度直接促成了最后宣统帝的退位。据载润记载:“隆裕闻革命军起,惟恐失去太后之地位与享受,初意亦在主战。后因张兰德受了袁世凯之贿,乃劝隆裕共和,谓共和仅是去掉摄政王之职权,太后之尊严与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逊位之举。载沣无可如何,只好辞职。……其实,隆裕对共和之意义并不了解,只不过认为是把载沣之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而已,而在逊位诏中仍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之语。其后发现民国优待条件与张兰德所言完全不符,遂终日抑郁,逾年而殁。”孝定景皇后身边的太监信修明也写道:“隆裕皇太后不知共和为何事,误认袁世凯是一个忠臣。民国议定每年给皇室四百万圆,隆裕皇太后很是满意,次晨照例,梳洗整冠临朝,不料等到十点钟,还不见袁等上来,便传奏事处问话:‘今天军机大臣等怎么还不上来?’奏事处回答说:‘袁世凯临行时说,从此不来了。’隆裕太后闻言,口呆目瞠多时,急说:‘难道大清国,我把它断送了!”由此饮食减少,疾病缠身。”4

晚清参与核心政治的载润、载涛等人批评孝定景皇后,说其“庸碌无识,较之慈禧,则远远不如。例如慈禧对于政治虽然残暴自私,但尚有个人的见解;对于王公大臣,亦有一定的笼络手段。而隆裕则一切皆为其宠监张兰德所操纵,个人毫无主见”。5“隆裕与载沣皆无治国之才。”6“隆裕太后之为

——————————

1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80、81页。

2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48页。

3载润:《隆裕与载沣之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6、77页。

4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52页。

5载润;《隆裕与载沣之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6页。

6载润:《隆裕与载沣之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8页。

人,其优柔寡断更甚于载沣,遇着极为难之事,只有向人痛哭。”1如果以政治人物的标准来衡量孝定景皇后的话,她显然是不合格的。

[宫廷生活o病亡与身后]

自从逊位之后,孝定景皇后便一直闷闷不乐。根据清宫医案可知,孝定景皇后在光绪朝便有肝胃不和的旧疾,2到了宣统朝则脾胃不健,肝气不舒。3民国元年(1912年)十二月中旬,“既患水肿肝郁之疾,时见清减,时复反覆。”4民国二年正月初十日是其四十六岁千秋,在这一天,孝定景皇后“御殿受贺,略受劳碌,加以伤感,入夜病遂增剧。自是中日悲伤,不进饮食”。5根据当时的医案来看,正月初六日这日,太医表示“证势丛杂,殊形棘手”6,到了巳时,已经“势欲脱败,证势危险万分,殊形棘手”7,午时则“证势垂危”8,最终于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在长春宫太极殿崩逝,9停灵在宁寿宫皇极殿。

因为孝定景皇后有“让国之贤”,民国总统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各地政要也纷纷吊唁,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称其为“德至功高,女中尧舜”。民国参议会议长吴景濂还发起“国民哀悼会”,认为“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