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所享受自然是最顶级的食邑五千户,减免千户后直接少了一个郡公的实邑,为了保护自家闺女免于遭受劳役之刑,杨忠也算是下了血本,只是不知道此事之后其家中会不会又有失和。
一直被羁押着的宇文直、于兰等纨绔们也再次迎来了判决,由于他们劫掳高湝还在净街式颁行之前,而且犯事的时候各自还有官爵在身,故而也能适用于议减赎当的律令,因此各自只是领受笞刑并加罚钱。
这些人在各自遭受鞭打和上缴罚金之后,简单的与家人们相聚片刻,然后便就要立即踏上流放的路程了。各自路程有远有近,来日何时能够再返长安也不可知,一时间自是不免涕泪横流、悔不当初。
同这些后起之秀相比,最先犯下凶案的高澄之子高延宗则就没有这种好运气了。其人无论之前地位多么显赫,如今在长安也只是一介白身,所杀的崔季舒再怎么声名狼藉,同样也需要杀人偿命,故而高延宗也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被判处死刑。
不过大概也是高延宗命不该绝,就在其即将秋后问斩的前夕,宁州有奏在滇池发现储量丰富的铜矿,适逢朝廷新铸开元通宝正需要大量的铜料以铸币来维持货币的流通,故而新设滇南铜官监,以山南李迁哲之弟李显为宁州刺史并兼领铜官。
滇南铜官新设,自需大量人员前往,故而朝廷便又宣令国中凡十恶之外的大小刑徒,但肯前往滇南铜官服役受刑,全都罪减一等,包括死刑在内,并且可以积劳自赎。
前往滇南开矿无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可是跟悠长的刑期甚至死刑相比,无疑又是一个极好的出路。于是随着这一令式公布之后,国中囚徒们也是应者云集,包括高延宗在内。
“兄等不必多送,弟今去也!你们缴在官中的钱款,待我回归之日必亲为你们取回!此去必痛改前非,不再辜负兄等期望!”
在即将前往滇南铜官的刑徒队伍当中,高延宗向着众兄长们抱拳说道,他们这些刑徒前往滇南,还需有家人向官府做出担保,高延宗这样的重刑犯则需缴纳十万钱作为官当,随其服役年限而逐年返还。
大难不死,高延宗也是成熟许多,望着前来送别的几个兄长们,一脸正色的拍胸说道。而高孝琬等人听到高延宗这么说,一时间也都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并作鼓励。
第1310章 籍民大增
随着时间进入了下半年,朝廷之前所执行的各项政令和事务也都陆续产生了效果,迎来了反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军事组织的扩建。
在攻灭北齐之前,关中政权拥有军队大约在三十几万,这包括关陇、蜀中和山南各地的府兵与地方卫戍部队。如果是极限动员的话,在此基础上大约还能征调出将近十万人的丁壮,不过真到了这种征发程度的话,那么国内各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就要停摆了,民生秩序也将要大乱。
当然朝廷也根本就不需要进行那种程度的征发,因为在铜鞮之战结束之后,西魏便完全确立起来了针对北齐的军事压制。哪怕后续所进行的灭国之战,也不需要进行全民的征发,仅仅只是常规兵力的调集,便顺利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不过维持这样一个常规武装力量,对当时的西魏而言也算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了。
须知当时西魏治下才拥有籍户不过两百多万户而已,常规的甲兵就达到了三十多万,这对社会壮年生产力的占用比例不可谓不大,即便谈不上穷兵黩武,但如果一次稍有规模的对外作战失利,都会造成国力消耗、长久停滞不前。
在北齐被攻灭之后,疆域扩张一倍有余,原本压力稍显沉重的军事组织却又显得有些不足用。尤其原本的府兵体系当中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乡曲武装,地域性质比较浓厚,需要兼顾乡情民愿,并不能进行任意的迁徙调度,所以扩建新的军事组织迫在眉睫。
宇文泰所创建的府兵组织有着极强的复制扩张属性,府兵兵力触及到了哪里,基本上就可以针对当地武装力量进行收编扩建,是这些地方势力成为府兵系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快速扩张固然有着极大的弊病,但有一个优势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成本低、见效快,是西魏能够以弱胜强的一大法宝。尤其同一时期的北齐还在执行着比较僵化的相关政策,晋阳勋贵们拒绝军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双方在统战效率上足足有着一个时代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北齐的灭亡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大势所趋。
大唐政权建立之后,原霸府统治的旧地已经难以再维持新的军事压力,自然只能向新占领地区进行转移。年初李泰在下令追剿北齐残余势力的同时,又派出两万关中府兵前往河北创建军府。
之前出征北齐的一部分军队,在接下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军士选择留驻河北当地。
因为这些人在河北亲眼见识到这里的民生基础和发展空间要远远超过了关中,而且作为征服者,他们在面对当地民众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再加上朝廷针对留戍将士开具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自然也就吸引了许多人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