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些线路如今也被北齐修筑了长城戍堡加以封锁,而且山道崎岖难行,难容大军长驱直入、一些重型的攻城器械也难以运载。一旦北齐集结重兵于晋阳城内外,便可以仗着地主之利从容击退来犯之敌。
但是如果不进攻晋阳的话,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发起进攻,北齐都能不失应对和反击之力,可以从容调度晋阳的武装力量前来迎战。一旦双方在外围区域拉锯过久,那么西魏可能又要面临一个后劲不足的情况。
在经过一番权衡商讨之后,李泰还是决定将晋阳作为首战目标,至于兵力则分成三个方向发起进攻,首先以轻装精锐自离石地区向晋阳进逼,让北齐因此心生警觉、从而将各方兵力向晋阳收缩集结。第二路人马则从河东北进东出,切断上党地区与晋阳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孤立晋阳。
至于第三路人马,则就从朔方地区发起进击,自河套集结师旅,循武川故地大举逼近北山长城,跨越北山长城向晋阳发起进攻。
随着这个基本的作战计划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进行细节方面的讨论,各路人马配给兵力多少、以何人统率以及具体的军期路线等等问题。
总之,在确定下来此次战事将以覆灭北齐作为首要目标之后,整个霸府文武群众全都变得兴奋起来,各自踊跃献计。
第1224章 三路进军
李泰所提出的兵分三路,并不是指的要将人马平均的分成三份、再从三个方向往晋阳发起进攻。在重要的军事行动当中,并不是分兵越多、操作越多就胜算越大,分兵太多反而会因为配合不足、变数太多而被敌人以优势兵力分头击破。
在这个问题上,明末的萨尔浒之战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例。而东西魏分家之初所进行的小关之战,也算是弄巧成拙的一个例子。
所以这一次李泰的兵分三路也并不是简单的三路人马齐头并进,而是三个战争阶段,通过不同阶段所派出的人马对敌军进行压迫与威胁,从而营造出有利于自身的战场情势,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战斗。
像是第一个阶段的战斗,西魏就是要直接针对晋阳发起攻势,让北齐国内气氛变得警惕紧张起来,将其主要兵力集中于晋阳地区,从而削减北齐在其他区域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的能力。
虽然李泰之前说不必太过在意北齐侵扰义阳的真实目的,但也并不意味着就会放任敌方展开行动而不加回应。无论敌军意在何方,西魏反击的目标都是晋阳,这就是最为凌厉也最有效的反击!
对于这一阶段的战事,李泰打算交由韦孝宽主持。韦孝宽的军事能力自然无需赘言,而且这几年他一直担任唐州总管、驻守与北齐对峙的最前线,对于北齐尤其是晋阳区域的情况也最了解,由其负责这一阶段的军事行动,想必能够达成霸府的战略目标。
虽然雀鼠谷一线路径被北齐经营的非常牢靠,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潜入渗透的方法和路径。韦孝宽本来就非常擅长各种谍报操作,这些年在唐州面对北齐不遗余力的封锁与防备,其人也摸索出了许多的途径。
在这第一个阶段的战事当中,西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攻城略地,而是通过针对晋阳的军事行动来进行敲山震虎、限制晋阳北齐军队的行动,使其主力龟缩晋阳。只要能够达成这一点,第一个阶段的任务便算是完成了。
因为汾水一线的唐州等地本来就聚集了数量颇为可观的边防人马,所以李泰倒也并没有再继续由关中往唐州增派人马,只是派人传令给唐州的韦孝宽,通知其人霸府已经决定继续开战,并将这一阶段的任务向其下达。
虽然后续的军事行动还是要看上一阶段的任务达成效果如何,但是出于对韦孝宽能力的信任,李泰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并没有太过保守,还是下令关中的军队开始进行集结。
第二个阶段则就是在将齐军主力吸引到晋阳方面之后,魏军便出兵进击上党地区,进一步针对晋阳地区进行封锁,使河北方面的人员物资并不能顺畅的进入到晋阳,同时也大大削弱齐主高演对整个政权的掌控力,使其难以灵活的调度国中所有的资源投入到这场战事中来。
等到这些削弱孤立的目标达成之后,第三路人马再从北山长城杀入,这才是真正针对晋阳的一个大杀招,需要力求攻克晋阳城,并且最大程度的消灭北齐聚集在晋阳周边的有生力量。
第一个阶段的战事由韦孝宽负责主持,李泰则打算自己亲自主持第二阶段的战事。
一方面第二阶段是战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旦开始就务必需要做到最好、针对晋阳进行最大限度的削弱,如此才能确保第三阶段的战事能够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第二阶段的战事与上一次战事多有重合,上次西魏是在铜鞮水完成了决战之后便开始主动收缩撤回、转而开辟第二战场,这一次则就是要将此区域内的战事继续推进下去,无疑李泰继续担任主帅才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第三阶段的收网之战,李泰在经过一番权衡,还是决定交给杨忠主持。
杨忠无论资历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