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613节(3 / 4)

士操为营建大使,起部尚书崔彦昇与司农卿薛善为副使,另择内外擅长营造诸事的官员组成一个上百人的规划营造班子,其中不乏他的府员李孝勇、赵景之等人。

至于高颎个青瓜蛋子,他也给安排进了其中,虽然资格还不够主持,但腿脚灵活、做个打杂的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也算是一番着重的培养。

当这班底组建完毕,众人见到李泰所规划的足有上百民坊、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新城概念图的时候,一时间都不免瞪大双眼,有点接受不了。

他们早知唐王向来气魄雄壮,但如此超前的规划,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关键城池有没有必要修建的这么大?

这些人无疑还是小觑了天下重新统一之后所形成的大帝国能够迸发出来的活力之大,而李泰对此则多有预料。

所以当众人提出是否要削减一下新城的规模时,李泰想也不想便摆手拒绝了,虽然历史上的长安城历经隋唐两代也并没有完全的利用起来,但有没有用且不说,关键得大!

他可以在别的细节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而接受一些更改意见,但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基本格局却不能变,城坊也尽量不要缩减。

于是在他所提出的这个框架之下,众营建人员们便开始埋头细作规划完善、并认真核算营建这样一座新都所需要的人工物料多少。

当然,李泰也明白如此大规模的新都营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强求短时间内完成,只是提出了一定要在规划工期之内完成城池主体和主要功能区的建造。至于其他区域的营建,则就在之后按照实际的需求陆续的增补即可。

第1212章 商原大学

营建新都的人事框架搭建起来,可以围绕这个项目自主运转起来之后,李泰便也不再继续留在长安盯守,只是着令相关人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自己汇报项目进度,然后他便再次返回了同州上阳宫。

这一次,卢柔等一些久在朝中之人也一起来到了霸府,除了在霸府之中担任文翰工作之外,卢柔此番来到同州还身担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李泰儿子的教育。

去年李泰便以儿子启蒙作为理由、与北齐的使者进行感情交流的契机,但其实他儿子李晋去年还没有正式接受启蒙教育。

此番李泰前往长安,本来是打算把儿子安排在龙原学馆中进学,但想到这小子年龄毕竟还太小,离家太早固然能够养成一定的独立性格,但眼下还远不足以独立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对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接近还是做不到分辨甄别,于是便决定还是先放在身边几年。

回到霸府之后,他先带着儿子来到了商原别业,自然是受到了一众乡邻的热情欢迎。如今的商原风物景象繁荣如故,但在李泰发展初期所建立的榨油、制墨、冶铸等工坊陆续搬离了这里,转而兴起果蔬精培、精油调制等等对于环境和人工压力都更小的行业。

如今的商原百姓所拥有的人事资源绝不止乡里所见,乡里子弟们早已经在唐王的率领下分布于天南海北,安居乐耕者或在本乡、或在陕北山南等地扩地成庄,生活殷实富足。喜欢读书治学者或在商原庄上接受初级的教育,然后便负笈游学于四方,长安、襄阳等地全都可见这些学子足迹。

壮志立功者那就更不用多说了,商原子弟早已经成了关中府兵的中坚力量,勋著于朝、名传乡里。或仕或商,各自也都活跃得很。

李泰虽然日常便居住在不远处的上阳宫,但因平时公务繁忙,再加上如今出入侍卫警跸的卫队规模不小,频频出入乡里多有不便、难免会惊扰到乡居百姓,所以也不怎么频繁往来商原。

此番重回乡里,趁着儿子日渐晓事,他便带着儿子游走在乡间,一边向其讲述自己当年只带几十随从入乡立足治业、智斗乡豪等事迹。

这倒不是为了通过自己的事迹来对儿子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而是单纯的显摆。这小子年龄还不大,跟他讲什么军国大事、争霸天下,凭其阅历和知识还无法理解,可是乡里风物历历在目、乡情热切真实可感,那就好理解得多了。

果然江陵乐在跟随老子于乡里逛了一圈之后,望向他耶的眼神中加倍的崇拜,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才明白原来自己父亲远比自己想象中还要更加的伟岸!

李泰回到商原当然不只是为了培养迷弟收割情绪价值,他是打算继续将儿子放在乡里接受启蒙教育。

商原的学堂从很早便建立起来,最开始是用来教育庄人子弟和若干凤等寄养在此处的小子们,这么多年一直持续下来,主要是由李渚生等留守乡里的家人们管理。

李泰虽然邀请表哥卢柔来做儿子的启蒙老师,但其实他并不怎么希望儿子只接受经书礼义那一套的教育,幼年到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好奇心最旺盛、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年纪,在这一个年纪里形成什么观念、养成什么习惯,往往都能影响人的一生。

相较当世那些饱学鸿儒,李泰在学术上确实有点不学无术,但是讲到少儿启蒙等初阶教育,那也是很有经验的,毕竟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