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的人事,总是有其得到见重的道理。
伯山相较你等少徒,可不只是痴长几岁这么简单。他能与年长者争胜论道,能对后进者提携扶助。方今世道之内情势变幻莫测,经年老马也不敢夸有识途之明,临时应变、承前启后,凡我所见能出其右者无。
若是别家贤良,叹之羡之,憾难近之。但你两人这般关系,不该有此类的苦恼。虽然相见识短、相思时长,但只要有心亲近,总能情义无间。别家少徒遇事有失应变,人只叹其少不更事,但你若有失机敏,就要难免遭受不能亲悦良人的指摘了。”
宇文毓也的确是个好脾气,全无一般权贵子弟的盛气凌人,听到丈人此言后连忙站起身来做倾听状,等到独孤信说完后又端起酒杯来说道:“丈人是我恩亲,岂是旁人?既肯垂询教导,可见我在丈人眼中虽有顽愚,但也仍有可加雕琢管教之质,余心甚喜,敬谢赐教!”
说话间,他便举起酒杯来一饮而尽,旋即便又斟满一杯酒转望向李泰,继续笑语说道:“丈人所言,太原公在席亦有所闻,并不是我要冒昧滋扰,是受亲长教导遇事要勤向太原公请教。来年立身应事若是有失分寸、不合时流心意,可不应由我一人独受舆情诘责啊!”
李泰正笑眯眯瞧着他老丈人对这二女婿进行着pua,听到宇文毓此言,便也举起酒杯,并连连摆手示意宇文毓坐定下来,这才略作示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瞧着两个女婿之间的互动,独孤信脸上笑容越发开怀。
对于大女婿李泰,他是越看越满意,无论家世出身、人物风采、秉性才能还是如今的势位,简直就是无可挑剔。就连之前家中人丁单薄这一点小瑕疵,随着其家人西迁,如今也都不复存在。
至于二女婿宇文毓,家世上虽然略逊几分,但毕竟也是当道权势之家,而且还是武川乡党世交。虽然眼下宇文毓本身乏善可称,但性格谦冲有礼,最难得是肯听说教,这是让独孤信最满意的一点。
如今李泰势位荣显、专制一方,较之独孤信当年坐镇陇右时还要更加的气势雄壮,自然是不需要独孤信再提点教诲。而且因为李泰坐镇于外,翁婿之间也是聚少离多,见面之后稍叙别情、维系一下彼此的亲近感即可。
对于宇文毓这个二女婿,独孤信想的则就比较多了。而且许多想法和思路还都结合着自己如今的处境,那自然就更加的深刻。此番趁着李泰归国,独孤信也是盘算着想要跟李泰沟通一下他的某些想法,彼此间计议一番。
抱着这样的念头,虽然独孤信也在积极的维持宴会氛围,但本身并没有喝多少酒,一直都保持着比较清醒的状态。
李泰也注意到丈人这一点异样,当然也收着量没有大引特饮。于是当深夜时分宴会结束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醉意颇深,宇文毓等客人们干脆就醉倒被安排在家中客舍暂宿一夜,两个老六却还没受什么影响。
安排好了自家老子和众宾客们,李泰见丈人正两眼发亮的望着他,于是便让仆人收拾一下侧堂并奉进一些茶水,准备与丈人秉烛夜谈。
“此番归府议事,进程如何?”
独孤信也知李泰此番回到关中的原因,他如今虽然荣居柱国之尊位,但却被排斥在这核心议题之外。当然也免不了会有耳目安排在其中,但想要了解事程进展的全貌,当然没有直接向李泰发问这么方便。
李泰对此也并不隐瞒,将自己的看法以及中外府群众的态度略作讲述,独孤信听完之后略加消化,旋即便微微颔首道:“应该让秦州总管府动起来,手握这么大的人事权柄,却常常避身大事之外,不受府令的调度,久恐尾大不掉!”
李泰听到这话后,有些不自在的轻咳两声,然后端起茶杯来浅啜两口。他倒不觉得丈人是在指桑骂槐,但这指向性也的确是有点强烈。
独孤信倒没注意到这一点,表达了对李泰这一想法的赞同后旋即又补充道:“陇右边事你或许不甚了然,氐羌之类虽然喧闹,但终究还是小患。北境柔然大势将去,待其分崩之际恐怕也会带来许多边境扰患。
如今虽与突厥通使交好,但贼胡绝非可以长相安处之辈,盛则必骄,须得严加防备。秦州既然受重任、拥强兵,这些边务也不得不察,稍后我也要奏告朝廷,推议此事!”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连连点头,大感独孤信这老丈人是真的顶,他这里刚刚有了给宇文导找点事干的尝试,独孤信旋即就跟了上来。
如今秦州、荆州作为国中最大的两个方镇,一旦秦州军事任务变得繁重起来,那么中外府对于荆州的态度必然也就需要更加的和缓与克制。
李泰也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只是不想国中这些掌兵之人都大眼瞪小眼的瞧着荆州忙活,关注度太多,有时候也不是好事。更何况,秦州所面对的那些边事问题也都无从回避,现在不积极应对,未来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不过,独孤信这么积极的给秦州总管府找事情做,倒也不只是为的给李泰缓解压力,他同样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图谋。
略加沉吟